說白了,反對歐盟禁售燃油車就是屁股決定著腦袋。
【資料圖】
今年3月,原本應該敲定立法的歐洲2035年禁售燃油車法案突然在最后一天聊不下去了。德國拉著捷克、意大利、波蘭、羅馬尼亞、匈牙利、斯洛伐克六個國家公開和歐盟對著干,甚至連會都沒開下去。 一看德國意大利,與剩下一水的東歐國家結盟,無論是為了汽車還是為了什么別的信仰,都突然有種恍惚的感覺。 言歸正傳,在今年的2月14日,歐洲議會以340票贊成,279票反對和21票棄權的結果通過提案,決定2035年在歐洲停售燃油車??纯催@個票形就知道關于這個提案歐洲內部的分歧有多大。 歐盟理事會原定于當地時間3月7日對該禁令進行投票,從而走完立法流程使之生效,但就在臨門一腳之際,德國方面突然提出異議,投票被無限期推遲,變數橫生。 要求歐盟在“禁燃令”中,給使用合成燃料的內燃機汽車提供豁免,否則將不支持該禁令;而法國、西班牙等國提出反對,認為不應該向全力推進電動化的車企發(fā)出“不一致”的信號。 屁股決定腦袋 事實上,關于歐洲2035年禁售燃油車一事早已是傳的人盡皆知,甚至在不少人眼中已經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情。 早在2021年7月14日,這項法案就被提出,內容包括了:2030年,汽車二氧化碳比2021年降低55%;到2035年,減少100%,實現零排放。并且計劃在2035年開始停止銷售、注冊新的燃油車。 根據歐盟立法流程,歐盟委員會提出法案,由歐洲議會和歐盟理事會雙重通過后便正式生效。鑒于歐盟27個成員國和歐洲議會此前已經達成一致意見,代表各成員國利益的歐盟理事會原定于3月7日進行的投票本應該只是走個流程而已。 沒想到德國早就是心存不滿,小算盤打得叮當響。糾集了幾個利益共同體,開始公開唱反調。 德國交通部長沃爾克·維辛發(fā)表言論表示,新型合成燃料能夠替代化石燃料,并與燃油車相兼容,達到減排的目的?!拔磥砦覀儾荒苤灰蕾嚰冸妱踊驓淙剂铣鲂校覀冃枰诩夹g上保持中立。” 意大利生態(tài)轉型部長羅伯托·辛格拉尼積極響應,“汽車的未來不能只是純電動,我們可以專注于新一代混動車型,即使性能有限,但它足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?!鄙踔烈欢缺硎尽敖剂睢睂τ谄嚇I(yè)來說無異于“自殺”。 對于德國、意大利等國家的舉動,部分激進推電動化的車企表示不滿,沃爾沃就是典型的代表。近日,沃爾沃首席執(zhí)行官吉姆·羅文公開批評德國、意大利等國的交通部長,指責其試圖破壞歐盟“禁燃令”的做法令人失望。“現在不是將政治訴求凌駕于我們的地球和子孫后代福祉之上的時候,而是推行強有力、果斷的環(huán)保決策之時?!?/p> 沃爾沃一下子就把高度提升到了地球與子孫后代的級別,歷史站位相當之高。對于禁售燃油車沃爾沃是有發(fā)言權的,甚至在其內部給自己規(guī)劃的目標是2030年就實現全面電動化,做到0排放,比歐盟定的目標還提前了5年。要說禁售燃油車,沃爾沃舉雙手贊成。 在近些年,各個歐洲車企都宣布了“電氣化轉型”,其中來自德國的品牌也有不少。奧迪在2021年就提出了“Vorsprung2030”戰(zhàn)略,確定2026年不再推出內燃機新車型,這基本表明了自己的態(tài)度。賓利也則宣布2025年就推出電動車型,在此之前推的燃油車將延續(xù)到2030年,至于大眾則宣布2026年推出最后一款燃油車。 在今年3月15日的財報發(fā)布會上,寶馬也提出,2023年將純電動車的銷量占比提升至15%,2026年提升至1/3,2030年達到50%以上。 但不再推出內燃機跟徹底放棄燃油車還是有區(qū)別的。 德國作為汽車工業(yè)強國,徹底放棄燃油車就意味著每年要損失巨大的GDP,還要投入海量的資金用于電動化的轉型上。而電動化的轉型絕對不是加一個電池電機這么簡單。背后涉及的產業(yè)鏈之龐大,令人難以想象。 除了一眾汽車品牌外,德國還駐扎著大陸、舍弗勒、采埃孚、馬勒、舒勒、博世等供應鏈巨頭。有研究機構表示,如果從2022年開始到2045年,德國汽車工業(yè)逐步損失40%的汽車銷量,那么就會造成德國74.3萬人失業(yè)以及1740億元的GPD的萎縮。 德國和意大利家大業(yè)大損失點小錢無所謂,那幾個東歐小國可是指著汽車吃飯。匈牙利雖小,但卻擁有超過700家汽車以及零部件供應企業(yè),包括全球最大20家一級汽車供應商中的14家,90%的汽車工業(yè)產值用于出口,大部分是給德國做配套。 捷克更是號稱“大眾車間”,斯洛伐克則是世界上人均汽車產量最高的國家,羅馬尼亞在乘用車產量排名歐盟第9,波蘭則是中東歐地區(qū)最大的乘用車生產國。 說白了,反對歐盟禁售燃油車就是屁股決定著腦袋。 是主義還是生意? 在德國小團體給出歐盟的意見中,他們提出了一個關于環(huán)保的折中方案——使用“eFuel”這新型燃料,其中德國品牌保時捷更是“舉雙手雙腳贊成”,不止一次呼吁德國政府向歐盟施壓,并且已經在智利開建了eFuel的工廠。 而有消息稱,為了2035年“禁燃”決議順利通過,歐盟委員會可能會做出妥協。禁令生效后,完全使用合成燃料的新車可能會被允許銷售,但鑒于合成燃料在分子結構上與傳統燃料相同,可能需要額外的技術或添加劑來與傳統化石燃料進行區(qū)分。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,雖說eFuel是純綠色制造,生產中不會有造成二氧化碳排放,但在燃燒中依然會存在碳氫化合物、一氧化碳、氮氧化合物等常規(guī)污染物,同樣依靠尾氣排放系統,只能理解為是一種“清潔的汽油”。 關于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,其實早已不僅僅是停留在汽車行業(yè),從整個工業(yè)的角度講,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決定著一個企業(yè)甚至一個國家發(fā)展的權利,碳排放權益將是稀缺的戰(zhàn)略資源、資產,是一個國家發(fā)展的“新邊疆”。 氣候談判在世界格局中只能算作是一種游戲規(guī)則。 目前世界的能源結構是:近7成來自于煤炭、石油等化石能源。而中國的能源結構,總發(fā)電量的79%來自化石燃料,也就是火電,這其中98%的火電又是直接由污染最大的燒煤獲取。 從電力的產生的源頭算起,電動車在碳排放上也沒多大優(yōu)勢。 其汽車行業(yè)中有一種說法是,生產一輛電動車,比生產一輛燃油車所產生的碳,要多。特別是電池的生產,“鈷”這個稀有元素在開采和提煉過程中,會產生大量的碳。而據機構的測算,一輛電動車生產過程中,總共產生的碳比燃油車高出40%-50%。 但這些事實,缺乏統一的官方數據出口和測算,而變成一筆糊涂賬,也讓電動車和燃油車的爭論,變得難有定論。 就目前世界的電力能源結構來看,電動車在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明顯碳排放的優(yōu)勢。但世界電力的能源結構也一直在變化,核能、風能、地熱等清潔能源的比重都在不斷提升,當燒煤為主的火力發(fā)電比重大幅下降之時,電動車的碳排放優(yōu)勢才會顯現。 就目前德國反對歐盟這個態(tài)度看,傳統的汽車巨頭也在這一輪的大轉型中慌了陣腳。而中國汽車企業(yè)在新能源領域實現彎道超車也逐漸成為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