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社會發(fā)展,各種生物識別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。作為未來智能生活的“第三空間”,未來生物識別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會越來越普遍。
指紋識別、面部和語音識別、虹膜掃描等生物識別技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變得越來越普遍,人們也越發(fā)習慣這些人機交互方式。繼在智能手機領域全面鋪開之后,生物識別技術在汽車行業(yè)正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,有望未來幾年在車內快速普及。美國弗若斯特·沙利文咨詢公司的一份報告預測,到2025年,全球1/3新車將配備生物識別傳感器。
指紋識別功能升級換代
當前,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生物識別技術莫過于指紋識別。相對而言,指紋識別已經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技術,經過多年的市場推廣,在門禁、企業(yè)考勤、保險箱、身份認證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,同時由于其成本較其他識別技術低,更易推廣和被用戶接受,尤其是在智能手機領域較為普遍。
在汽車領域,指紋識別的應用時間也不算短。對于不喜歡隨身帶鑰匙的車主來說,指紋解鎖、指紋啟動車輛都是不錯的功能。早在2004年,奧迪A8L就配備了指紋啟動按鈕。之后,保時捷等車企也陸續(xù)研發(fā)并上線了這項技術??梢哉f,指紋識別技術在汽車領域的門檻并不是很高。不過,指紋識別對使用環(huán)境的要求較高,容易出現(xiàn)失效現(xiàn)象,而作為替代技術的無鑰匙進入、一鍵啟動等功能已經相當便利,在不少消費者看來,指紋識別有些雞肋。
在這種情況下,有些汽車廠商并沒有放棄指紋識別技術的研究,而是選擇為其增加更多智能化功能。通過指紋識別,一旦車輛確定車主的主人身份,不僅可以解鎖及啟動車輛,還可以提供個性化服務。例如,2019年上市的北京現(xiàn)代第四代勝達搭載了指紋識別模塊,位于主駕駛位車門把手內側及車輛啟動按鍵上,實現(xiàn)了指紋解鎖開門、指紋一鍵啟動等功能,并且系統(tǒng)會檢測指紋從而自動調節(jié)駕駛員座椅、調出音樂播放列表等。
2020年推出的領克05限量版也首次搭載了指紋識別技術,且功能進一步升級,支持多人個性化賬戶指紋登入。通過指紋驗證,不僅可解鎖開啟電子手套箱及后備箱私密鎖,同時只需要輕觸中控屏下方的指紋鍵識別身份,后視鏡角度、座椅位置、燈光、空調、儀表顯示等個性化設置即可自動同步至車主的習慣設定,省去原本繁瑣的調整步驟。
從技術層面來說,電容式指紋識別技術在指紋界占有主導地位。2018年賓利頂級訂制部門Mulliner為添越車型新增一項指紋解鎖保險箱配置。保險箱安裝在中央扶手中,蓋板采用鋁合金材質,頂部安放了電容指紋掃描器,使用者必須預先設定好指紋才能開啟,并允許設定多組指紋,讓家人、朋友等也能使用。
此外,指紋支付服務也開始進入汽車廠商的視野。今年11月,戴姆勒宣布與知名信用卡品牌VISA合作,在梅賽德斯-奔馳汽車內推出指紋支付服務。從2022年春季開始,歐洲的梅賽德斯-奔馳客戶將能夠使用車內的指紋傳感器,支付商品和服務費用。戴姆勒和VISA的目標是讓用戶在車內獲得無縫支付體驗。
可以看出,雖然目前指紋識別在汽車上的搭載率仍然偏低,但汽車廠商在努力為其增加更多功能,今后指紋識別有望在汽車上得到更多應用。
語音及手勢識別強化交互
與指紋識別相比,語音識別在汽車領域的存在感要強得多。最先被搭載在汽車上的生物識別技術當屬車載語音,且目前搭載率最高。中國質量協(xié)會此前針對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間購車的用戶進行調查,并發(fā)布了《2021年汽車智能交互配置用戶體驗研究》報告。數據顯示,車載語音識別的搭載率高達85%,經常使用率為55%,整體處于偏高的水平。尤其是高端品牌和造車新勢力旗下產品,大部分新能源汽車產品,都普遍配備車載語音識別功能。甚至可以說,語音識別是智能汽車的“標配”。
目前,大多數車載語音系統(tǒng)主要是用于導航,而開關車窗及天窗、開關空調、座椅加熱通風、播放音樂等操作也可以通過語音交互完成,無需手動操作。此外,一些廠商已經開始利用語音識別技術來實現(xiàn)安全防護,同時利用語音來啟動車輛。時至今日,車載語音識別及交互市場正在呈現(xiàn)多元化發(fā)展趨勢,本地+云端、自然語言理解、多元化內容及服務生態(tài)都在持續(xù)快速升級。
從語音交互體驗來看,數年前,市面上的語音交互大多是處于指令式交互的初始階段,汽車只能遵循工程師預先設定的指令,所有的交互邏輯固化,用戶與汽車對話需遵循一定的指令。之后隨著技術進步,用戶開始可以和汽車進行更自然的對話。例如,今年上半年推出的威馬W6搭載全新擬人化語音助手WIMI,可支持自然喚醒、關鍵詞喚醒、快捷指令喚醒等多種交互方式,實現(xiàn)超過120余項常用功能語音控制。
與語音識別一樣,還有一項技術也可以簡化操作、提升智能化體驗,即手勢識別,且已經不再局限于高端車型。近年來,一些平價車型也開始配備手勢識別技術,例如長安歐尚X5帶有4種駕駛模式,即標準、ECO、運動和賽道模式。如果需要打開賽道模式,可以通過語音完成,也可以對著攝像頭比劃一個OK的手勢,系統(tǒng)就會識別并自動打開賽道模式。如果有人在車內抽煙,車輛將會自動識別手勢,搖下車窗;如有人接打電話,系統(tǒng)也會自動調低車內音響音量,十分智能。
當然,考慮到使用便利性和必要性,與語音識別相比,目前手勢識別技術的搭載率偏低。《2021年汽車智能交互配置用戶體驗研究》顯示,車內手勢控制功能的搭載率僅為5%。不過,這一項的用戶經常使用率高達50%。顯然,不少用戶樂意嘗試這一功能。對于企業(yè)來說,手勢識別也是一個很好的宣傳亮點。
有效提升安全和健康水平
如果說指紋識別、語音及手勢識別等是為了方便駕駛,提升汽車智能化程度,那么面部識別、虹膜識別、體溫檢測等技術則能有效保障駕乘安全,并實時檢測他們的健康狀況。通過這些技術,汽車可以監(jiān)測駕駛員的心跳、腦電波、脈搏、疲勞狀況等生理行為數據。
例如,早在2019年,沃爾沃汽車宣布使用車載攝像頭來監(jiān)控車內駕駛員,防止駕駛員分心駕駛或酒后駕駛,甚至還可以檢測駕駛員的體溫,從而監(jiān)控駕駛員的健康狀況,防止駕駛員突發(fā)疾病而導致汽車失控。“該攝像頭非常先進,可通過觀察瞳孔來判斷駕駛員的血糖水平。如果發(fā)現(xiàn)駕駛員有健康問題,汽車會給親人或醫(yī)院打電話。此外,汽車會了解你的身體狀況,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為你減壓。”沃爾沃方面表示。
德國零部件巨頭博世集團在2020年國際消費電子展(CES)上也展示了類似技術。博世的這一套系統(tǒng)由駕駛員監(jiān)控攝像頭和乘客監(jiān)控攝像頭組成,可識別駕駛員面部特征位置,例如鼻子和嘴,從而知曉駕駛員注意力集中在哪兒,并在其分心的時候發(fā)出警告甚至減速或自動停車,同時它還能用于檢測乘客的姿勢,尤其是后排兒童乘客的狀態(tài),從而確保安全?,F(xiàn)代汽車集團也在考慮為車輛增加虹膜識別功能,如果駕駛員出現(xiàn)分心駕駛或酒駕等行為,使得車輛偏離車道的風險加大,系統(tǒng)將通過警示燈、聲音和震動等向駕駛員發(fā)出警告。
采用面部識別技術,還有助于確認駕駛員的車主身份。如果確認是車主本人,系統(tǒng)將解鎖車輛,并啟動個性化設置,例如車內溫度、廣播以及其他偏好。心率監(jiān)視器、安全帶傳感器等技術,也有助于確認車主身份,從而確保車輛安全,防止盜竊。事實上,面部識別不僅針對駕駛員,還可以有其他用途。例如,迪拜2018年開始在大街小巷部署自動駕駛的巡邏警車,它配備了一套強大的攝像系統(tǒng),具有人工智能和面部識別系統(tǒng),可掃描目標群體的面部信息,而后與數據庫中的犯罪嫌疑人信息進行自動比對,如果發(fā)現(xiàn)可疑情況,就會自動報警。
隨著社會發(fā)展,各種生物識別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,而作為未來智能生活的“第三空間”,汽車生物識別技術也越來越受到重視。無論是汽車廠商,還是儀器廠商、可穿戴設備廠商等,都在積極為汽車增添更多智能化功能,使之變得更加安全、舒適和便捷??梢灶A見,未來生物識別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會越來越普遍。(記者 張冬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