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、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。
2、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,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。
3、由情選景,寓情于景,渾然一體,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、憂國傷時、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。
(相關資料圖)
4、而格調卻雄壯高爽,慷慨激越,高渾一氣,古今獨步。
5、 這首律詩很特別,其四聯句句押韻,皆為工對,且首聯兩句,又句中自對,可謂“一篇之中,句句皆律,一句之中,字字皆律”。
6、就寫景而言,有工筆細描(首聯),寫出風、天、猿、渚、沙、鳥六種景物的形、聲、色、態(tài),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,卻生動形象,精煉傳神;有大筆寫意(頷聯),傳達出秋的神韻。
7、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,寫“常做客”的追憶;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,寫“萬里”行程后的“獨登臺”。
8、從一生飄泊,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,最后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。
9、這樣錯綜復雜手法的運用,把詩人憂國傷民時,老病孤愁的蒼涼,表現得沉郁而悲壯。
10、難怪明代胡應麟《詩藪》說,全詩“五十六字,如海底珊瑚,瘦勁難名,沉深莫測,而精光萬丈,力量萬鈞。
11、通章章法、句法、字法,前無昔人,后無來學,微有說者,是杜詩,非唐詩耳。
12、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,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”。
本文分享完畢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