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份的上汽大眾,算是勉強度過了一個安穩(wěn)月。
從乘聯(lián)會公布的7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(fā)銷量來看,上汽大眾以13378輛的成績收尾,在合資品牌中,算是一個“顯眼包”了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在這1.3萬輛的批發(fā)銷量中,上汽大眾ID.3(參數(shù)|詢價)立大功。
據(jù)傳,ID.3在該月的批發(fā)銷量近7千輛,超過總銷量的一半以上。上汽大眾還把訂單數(shù)據(jù)拿出來曬了曬,7月,ID.3共收獲超1萬張訂單,8月份的銷量貌似也有戲了。
在經(jīng)歷了2023年上半年銷量簌簌下滑后,憑借ID.3帶來的新能源增量,上汽大眾小喘一口氣。
但,這就高枕無憂了?
事實上,上海大眾ID.3的訂單量飆升,與上個月官宣降價密不可分。
7月7日,2023款上汽大眾ID.3宣布最高降價3.7萬元,售價12.59萬元起,就連高配車型的裸車價也不超過15萬元。
降價的威力有多猛?
從降價前后的銷量就可以看出來。要知道,今年6月,ID.3的銷量僅為1819輛,在國內(nèi)銷量排名已經(jīng)來到了200名開外,只占上汽大眾總份額的1.93%。
降價之后,ID.3的訂單量直接飆過了“萬輛大關(guān)”。ID.3也用事實證明,在國內(nèi)市場,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,沒有賣不出去的車。
7月銷量暴漲,歡欣鼓舞。上汽大眾決定將這一促銷活動繼續(xù)延續(xù)至8月底。同時,針對其他車型,上汽大眾同樣給出了相應(yīng)的促銷方案。
還是在新能源車型上,途觀L(參數(shù)|詢價)插電混動版有最高5.5萬元的綜合優(yōu)惠,而ID.家族中的ID.4 X(參數(shù)|詢價)和ID.6 X(參數(shù)|詢價)則分別有4.2萬元和5萬元的綜合優(yōu)惠。
注意,這僅是官方降價促銷的尺度。如果再算上4S店再讓利的話,最終的成交價可能會更低。
話都說到這份上了,不得安排一個“但是”嗎?
在享受了降價促銷的優(yōu)惠之后,消費者勢必還會失去一些什么。畢竟,魚與熊掌不可兼得。
還是以ID.3為例。
此前,訂購ID.3頂配車型可以獲得19000的ID.豆,這些ID.豆可以用來兌換如AR-HUD抬頭顯示、免息貸款、充電樁等,在某些地區(qū)還可以兌換置換優(yōu)惠。
在交車后,如果ID.豆還有剩余,同樣可以在上汽大眾APP內(nèi)兌換公共充電卡、車輛售后服務(wù)或是一些周邊商品。
簡單來說,降價前的ID.3雖然看上去不便宜,但19000的ID.豆基本可以按照1:1的現(xiàn)金進行相應(yīng)的抵扣。
這樣一算,似乎降價幅度也沒有那么大了。
而如果按照現(xiàn)在的銷售策略,同樣選購ID.3頂配車型的話,只贈送3000的ID.豆,并且只能用于兌換第三方充電樁或用于抵扣3000元的購車款。
這種丟卒保車的銷售策略,其實與此前蔚來宣布通過取消換電權(quán)益來降價一樣,同屬于羊毛出在羊身上。
只不過一家放在了明處,而另一家則處于暗處。
對于上汽大眾來說,“以價換量”顯然不是他們愿意看到的。
但擺在他們眼前的是,ID.3上半年只賣了13665輛、ID.4 X只賣了11175輛、ID.6 X更是只賣了3260輛。
三款車半年的銷量累計,才和隔壁家海豚一個月的銷量差不多,簡直痛心疾首。
其實,遙想當年,上汽大眾,乃至整個大眾集團對于電氣化的轉(zhuǎn)型態(tài)度十分堅決。
早在2017年,大眾集團就開始著手研發(fā)MEB平臺。隔年,上汽大眾MEB工廠即破土動工。
當時的上海,北有上汽大眾MEB工廠,南有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,雙方同時在建并且?guī)缀跬瑫r完工,成了不少上海市民茶余飯后的談資。
到了2019年,第一臺基于MEB平臺的ID.3在歐洲正式上市,一個月后上汽大眾MEB工廠的第一臺車也成功試制下線。年底的廣州車展上,ID.3首次與國內(nèi)觀眾見面。
然而,在2019年,消費者真正等來的,并不是ID.車型中的任何一款,而是一輛NEDC續(xù)航里程僅278km的朗逸純電(參數(shù)|詢價)——就連網(wǎng)約車司機見了都“直搖頭”。
等到上汽大眾首款I(lǐng)D.車型交付,則已經(jīng)是2021年年初的事情了。
好在,彼時的上汽大眾突然有了一絲開竅。在2021年的中后期,上汽大眾連發(fā)ID.6 X與ID.3兩款新車,就此有了現(xiàn)在我們熟悉的ID.家族。
作為對比,同期建設(shè)的特斯拉工廠在上汽大眾蹉跎掉的2020年里,國產(chǎn)Model 3(參數(shù)|詢價)全年銷量為13.75萬輛。
到了2021年,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更向全球市場交付了48.41萬輛新車。
錯過了最佳上市時機不說,上市之后的ID家族車型還因為鼓剎問題炒得沸沸揚揚,后來又因為車機的問題飽受詬病。
至今,ID.家族的車機以及上汽大眾APP還會時不時地罷工。
如今的MEB平臺,面世已有6年了。這些時間對于人們印象中的車輛更新?lián)Q代時間來看,似乎正處于產(chǎn)品的“壯年時期”。
但,面對身邊的后起之秀們,ID.家族的車型不論是在智能座艙還是在智能駕駛上,都已經(jīng)落在了后面——智能化有,但是不多。
這種感覺,就像是在你使用iPhone的同事面前,掏出了一臺諾基亞N97,這個比喻真妙!
在ID.家族推出之初,上汽大眾曾有過一個美好的愿望。
上汽大眾參照了不少新勢力品牌的做法,為ID.家族量身打造了代理制運營模式。
為的是保持ID.家族車型售價的一致性,對于消費者來說,免去比價議價的煩擾;對于上汽大眾來說,則是保證了利潤。
為此,上汽大眾還特地建立了交付中心。
而代理商的職責,則從過去4S店的銷售,變成了邀約、試駕、車型介紹等線下服務(wù),并美其名曰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(wù)體驗。
在體驗過后,消費者并不直接在4S店下單買車,而要通過上汽大眾APP線上訂購。
愿望是美好的,但現(xiàn)實是骨感的。
傳統(tǒng)4S店在轉(zhuǎn)型為代理商后,對于產(chǎn)品推薦的熱情顯然不及其他車型,加上4S店并不能直接主導車輛的最終售價——因為銷售合同的甲方是上汽大眾,而非4S店——導致不少店家對于ID.車型的態(tài)度是“賣一輛算一輛”。
幾乎同時,在4S店原價銷售,訂車之后還要等上一到兩個月的ID.家族車型,到了二級經(jīng)銷商手中,尤其是以ID.4 X為例,在有現(xiàn)車的同時,還有著不小程度的優(yōu)惠。
這不就亂套了?
上汽大眾精心建立,細心維護,甚至還對擅自降價的經(jīng)銷商嚴懲的價格體系,就此崩塌。并且,隨著蝴蝶效應(yīng)的影響,各地經(jīng)銷商也紛紛調(diào)價。
于是,經(jīng)常會有車主提車后沒多久,就聽到其他地方的同款車型價格更優(yōu)惠。這也讓不少遵循上汽大眾銷售策略并高價入手的車主,感覺自己成為了“一茬又一茬的韭菜”。
是的,我也是其中之一。
此外,部分經(jīng)銷商也背負著較大的庫存壓力,現(xiàn)在還積壓著去年生產(chǎn)的ID.4X。
事實上,上汽大眾ID.家族銷量不佳以及終端價格降幅不一,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前大力推行的代理制的困境。
同樣由于銷量不佳,上汽大眾最終還是重啟了能夠提供更多終端優(yōu)惠、能夠為廠家分擔庫存的經(jīng)銷商模式。
代理制已經(jīng)名存實亡。
7月的銷量回暖,更多地是為上汽大眾打入的一針強心劑。但在產(chǎn)品上與友商的差距,正日益凸顯。畢竟,底盤質(zhì)感、電池安全性(已經(jīng)被打破)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,不夠顯性。
而當大眾中國攜手小鵬,上汽奧迪聯(lián)姻智己,就連對面的捷達都與零跑眉來眼去時,困于MEB平臺(標題中的M城)的上汽大眾又將何去何從,目前仍未可知。
最感慨的是,作為一名上海小囡,并且先后擁有過三款上汽(海)大眾產(chǎn)品的我,不希望對后輩講起上汽(海)大眾曾經(jīng)輝煌的時候,全都只是存在于腦海中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