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新能源汽車高速發(fā)展,電動化的浪潮席卷而來。很顯然,新能源汽車未來需求的不斷提升,已然成為了行業(yè)趨勢。由此,更是產生了“得新能源者得天下”的說法。
在國內市場,自主品牌乘著電動車的春風快速崛起,對原本在燃油車領域表現強勢的傳統(tǒng)合資品牌形成了較大的沖擊。漸漸地,車企之間的差距被不斷拉大,部分車企呈現出銷量失速的情況,看起來很難實現自己在年初定下的銷量目標。
【資料圖】
如今,2023年已經走過一半,面對明顯未達預期的銷量,大眾和日產相繼做出下調全年銷量目標的決定,向銷量低頭。
據路透社報道,大眾汽車的全年銷量目標,從之前的950萬輛下調至900萬-950萬輛,大眾首席財務官Arno Antlitz表示,下調的主要原因是上半年中國市場銷量下降。
從具體數據來看,今年上半年,大眾汽車集團在全球共交付了437.22萬輛汽車,同比增長12.8%;其中,純電動汽車交付量為32.16萬輛,同比增長48%。
然而,在其最大的單一市場——中國,大眾集團上半年銷量僅為145.19萬輛,同比下滑1.2%;電動車方面,大眾主推的的ID.系列純電車型,今年上半年累計銷量為6.24萬輛,這個成績與頭部陣容的自主車企還有不小的差距。而且,本應該承擔起走量任務的ID.3(參數|詢價)也表現不佳,今年1-6月的銷量分別為1614輛、1062輛、3091輛、3523輛、2556輛、1819輛,明顯不是一款走量車型應有的銷量數據。
銷量不如意的同時,大眾的盈利能力也受到了沖擊。財報顯示,今年上半年大眾集團來自中國合資公司的利潤,從上年同期的14.02億歐元下降至11.52億歐元。雖然,大眾首席財務官Arno Antlitz提到,大眾今年在降本增效方面必須開始取得成果,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。
大眾承諾,將通過提高價格和削減成本來改善下半年的財務狀況,但在此舉在中國市場也要面臨不少挑戰(zhàn)。畢竟,國內市場接連幾次掀起的價格戰(zhàn),已經向合資車企顯示了一個結論:漲價沒有出路,降價才能賣動。7月份,ID.3限時降價3.7萬元的優(yōu)惠一出,訂單量直接破萬。
不過,如果大眾的銷量在下半年還不見起色的話,估計年銷量900萬輛的目標也難達到。
另一家宣布下調銷量預期的品牌是日產。在經歷上半年價格戰(zhàn)的廝殺后,日產終于看清了自己的處境,放棄了今年在中國市場年銷百萬的想法,從最初的113萬輛下調至80萬輛,較去年同比下跌23%,下調根本原因是日產在華銷量的嚴重下滑。
要知道,2023年上半年,日產汽車在北美、日本、歐洲等地區(qū)市場均實現了銷量增長,然而,全球總銷量卻同比下跌0.1%至167.2萬輛。其中,唯一出現銷量下跌的便是中國市場,上半年銷量35.85萬輛,同比下滑24.4%。
對此,日產汽車CEO內田誠將銷量下滑的原因歸結為兩點,受到中國市場價格戰(zhàn)和電動汽車需求增長的影響。
客觀來看,每個地域的市場都具有自己的市場特殊性,在中國,受到市場和政策內外雙輪驅動的影響,新能源汽車已然成為潮流。在自主品牌們順應潮流推出大量豐富多彩的電動化產品之時,日產身為電動車領域后來者卻一直不緊不慢。結果就是,現在日產再想在新能源市場立足,越發(fā)困難。內田誠也承認市場形勢已經發(fā)生巨大變化,他表示,“要在中國恢復業(yè)績并不容易。”
當下,東風日產在售的純電動車僅有ARIYA(參數|詢價)艾睿雅一款車,而自它上市以來,始終沒能在市場中激起浪花。今年上半年,艾睿雅的銷量分別為67輛、64輛、329輛、495輛、297輛和102輛,始終沒進入主流。
盡管日產開始加速自己的電動化轉型速度,在今年推出了超混電驅軒逸(參數|詢價)、奇駿(參數|詢價)等車型,并計劃在2026年前將推出7款電驅化車型。但似乎,成效不大。
就現狀而言,日產拿出的VC-Turbo超變擎和e-Power電驅,在與一線自主品牌的競爭中也不占什么優(yōu)勢,以發(fā)動機給驅動電機供電的動力模式,使得所有超混車型擁有了無法上“綠牌”的硬傷。并且,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,日產電動產品矩陣單一、缺乏突出賣點和爆款車型的困境無法得到緩解。
寫在最后:
無論身為合資品牌領頭羊的大眾,還是有著“日系三強”之稱的日產,都在中國市場有或有過屬于自己的輝煌時刻。然而,時至今日,卻都為電動車所難。于這些車企而言,銷量下滑更像是一個預警,提示他們要加快應電動化潮流速度的速度。
(圖片來源于網絡,侵權刪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