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UELUO·快評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正如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言,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,幾乎什么都能忍受。活下去有意義,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;活下去沒意義,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。
人如此,車亦然。
2023年的車市已經過半,一些國產和老牌合資車企通過質量和銷量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,在部分細分市場中它們找到了自己的立身點。
但對于那些“夜半臨深池”的車企,看似已經無法再抵御因市場轉型而驚起的駭浪,縱浪大化中根本找不到避風的港灣。例如傳統(tǒng)車企中的馬自達、起亞、現(xiàn)代、三菱;造車新勢力當中的小鵬、蔚來、智己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伴隨駭浪的驚起,也許還有更多品牌!
似乎一切問題的答案都離不開“轉型”
若以銷量為實據(jù),形容一些車企“度日如年”,其實并不為過。
截至7月10日,已經有部分車企公布了2023年“中考”成績單。
在這份成績單當中,我們看到,上汽集團、廣汽集團、長城汽車等10家上市車企的年度銷量完成率均未過半,普遍在三至四成。完成率最高的是理想汽車,實現(xiàn)46.37%。其實并不意外,因為理想汽車的銷量目標較低,相比老牌傳統(tǒng)車企它很容易做到“順勢而為”。
耐人尋味的是,同樣在順勢而為,為什么蔚來、小鵬汽車、零跑汽車這三家新勢力的年度目標完成率均未超過30%?原因很簡單,因為它們正在面對的是比亞迪、五菱、吉利、長安、奇瑞、埃安等這些“體系力”的存在。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比亞迪上半年累計銷量125.56萬輛,成為單一品牌乘用車國內銷量第一。目標完成率為41.85%。
半年已過,與其董事長王傳福提出的“2023年底前成為中國第一汽車制造商”的目標已是越來越近。
然而,面對市場的核心位置,有些傳統(tǒng)車企則是與市場和消費者進一步拉開了距離。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6月豐田在中國市場新車銷量為17.45萬輛,同比下降12.8%,半年累計銷量87.94萬輛;本田在華6月銷量為11.31萬輛,同比下滑19.8%,半年累計銷量52.97萬;而日產中國區(qū)上半年銷量為35.85萬輛,同比下滑24.4%。
大家知道,自今年3月份以來,包括日系車企在內的合資品牌一直在“價格戰(zhàn)”中尋找自己的立足點,甚至有些車型的降價令人難以想象。包括現(xiàn)在,廣汽豐田漢蘭達(參數(shù)|詢價)由之前的被模仿到現(xiàn)在的模仿別人降價,漢達蘭已不是從前的YYDS。
但是從這些主流合資品牌的銷量表現(xiàn)看,例如豐田卡羅拉(參數(shù)|詢價)、本田雅閣(參數(shù)|詢價)、日產軒逸(參數(shù)|詢價)等熱門車型依然可以占據(jù)銷量的高位,而那些冷門車型,例如bZ3等一些電氣化產品,即便是價格下降也無人問津。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截止到2023年07月份,豐田bZ3最新月銷量為2553輛,2023年累計銷量為5192輛。
總體來看,由豐田、本田、日產組成的日系三強,勉強可以通過旗下的熱銷車型在國內市場中找到自己的避風港,但對它們來說,實現(xiàn)徹底的轉型則是迫在眉睫的事。依然被國產車甩在身后的大眾、別克、福特等合資品牌,亦是如此。
正如乘聯(lián)會近日發(fā)表評論稱:汽車產業(yè)電動化、智能化轉型必然會淘汰一批跟不上時代前進步伐的企業(yè)。面對這一輪競爭,對企業(yè)來說,首要問題是加快轉型,爭取活下來。
相比轉型,活下來更困難的車企有哪些?
然而“活下來”,對于馬自達等合資車企來說,似乎要比轉型更困難!
就像馬自達、起亞、現(xiàn)代和三菱,今年以來,它們仍然以“寥寥無幾”的銷量來支撐自己孱弱的生命力。
數(shù)據(jù)顯示,2023年1-6月馬自達在華累計銷量為3.22萬輛,同比降幅達到49.4%,其中6月銷量為0.74萬輛,同比下滑28.7%。作為品牌旗下唯一一款能被人提及的車型,昂克賽拉(參數(shù)|詢價)5月份僅售出2361輛。
截止發(fā)稿時,愛車覺羅還無法得知其CX-50(參數(shù)|詢價)行也的銷量實績,但從市場聲量和消費者的反饋來看,筆者實在無法對其進行高估。
前不久,昂克賽拉推出了2023款,最低起售價為8.99萬元。如果說換成是其他日系品牌,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種“開卷”,但是對于馬自達而言,現(xiàn)階段它與市場趨勢和消費升級的背離,你會認為馬自達能通過此番降價而重新崛起嗎?
據(jù)了解,馬自達預計在2026年、2027年在中國市場全面展開新能源車的銷售。而到那時,結合當前新能源市場的發(fā)展速度,不知道新能源市場會發(fā)生怎樣的顛覆,更不知道會有多少合資車企已經脫離人間。
現(xiàn)如今,包括新能源產品在內,和任何降價相比,質量和銷量都是最大的真理!
再如起亞和現(xiàn)代,正如馬自達的銷量都不能看了,這家韓系車企當前也只能依靠全球銷量在中國市場上為自己“遮羞”了。
相信大家已經看到,對于那些銷量高且始終處在市場核心位置的車企而言,打造一個品牌和車型,一定是站在市場的角度,一定是跟隨消費者的目光。但對于某些車企而言,將自己的老舊技術強加于消費者,或者把消費者分為“三六九等”,是當前車市只有少數(shù)品牌才能干出來的事。比如馬自達的“因陋就簡”,還有長城汽車的“定義別人”。
總結這半年,國內汽車市場的轉型節(jié)奏已經明顯加快,而在傳統(tǒng)車企之間,彼此銷量差距之明顯,可以理解為彼此有彼此的是,各自有各自的非。但總結一個核心,即是剛才愛車覺羅所提到了,質量和銷量,永遠是任何一家車企能夠活下去的關鍵。
就像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所言,只有產品好、技術強、規(guī)模大、產出快的頭部企業(yè)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(fā)展。
如果是這樣,最終能夠讓馬自達活下去的也許不是CX-50行也,也不是降價之后的昂克賽拉,那么會是誰呢?
是長安?
編輯 | symyan
中國北方汽車新媒體集群常任秘書長單位
遼寧省汽車流通協(xié)會 副會長單位
版權聲明:如需轉載,請注明來源“愛車覺羅”和作者,不得對作品進行排版和刪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