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近年底,按照慣例汽車行業(yè)的關注焦點都會集中在各大細分市場的頭部榜單,車企也是卯足了勁,要在在年底前沖一波銷量。
不過,最近幾款月銷量只有個位數的車型卻“喜提熱搜”,它們分別是奔馳EQC(參數|詢價)、EQB(參數|詢價)和EQA(參數|詢價),要知道在燃油車市場,奔馳可是在BBA中長期擔當著“老大”的角色,為什么到了新能源市場落得卻如此慘淡?
(資料圖片)
根據乘聯會數據,11月奔馳EQC、EQB、EQA月銷量分別為6輛、4輛和8輛,銷量最高的EQE也僅為206輛。
要知道,如今的中國新能源市場可謂是一片大好,2022年1-11月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達到503.0萬輛,同比增長100.1%。不僅國產品牌增長迅猛,豪華車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也達到了32.1%。
年底的訂單爭奪戰(zhàn)更是如火如荼,甚至有熱銷品牌放出了明年漲價的“逼單”大招,與之對應銷量不佳的奔馳只能開啟“價格戰(zhàn)”,11月中旬奔馳EQ系列就來了一波5萬元-23.76萬元的官降。
不過看似降價幅度不小,其實奔馳EQ這幾款車型本身在終端就有非常大的優(yōu)惠幅度,就拿EQC來說,目前就有近20萬元的綜合優(yōu)惠。因此,所謂官降不過是回歸市場真實價格而已,對奔馳EQ系列的銷量并沒有起到促進作用。
當然,奔馳EQ系列之所以銷量慘淡,問題并不只出在價格之上,我們認為其產品和品牌問題才是根源。
首先來說產品問題,當前月銷量個位數的奔馳EQC、EQB、EQA無一例外都是基于傳統燃油車改造而來,也就是俗稱的“油改電”。這樣的車型顯然在三電系統、智能化水平上都無法與同價位的真純電車型相媲美,消費者也自然不會對這樣的產品感興趣。
在燃油車領域奔馳產品之所以具有競爭力,是因為有發(fā)動機、底盤等核心技術。到了新能源市場,難道奔馳就不懂得“技術為王”的道理了嗎?無論是燃油車,還是新能源車,缺乏技術創(chuàng)新的產品終究會被淘汰。
或許奔馳還以為消費者會因為品牌買單,但奔馳也別忘了,無論是“國產車型減配事件”,還是“奔馳女車主坐引擎蓋維權”事件,消費者可都還記得,這都也讓國人逐漸意識到了這個國際大牌的傲慢。所以,掛一個“三叉星”標識就能大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。
紅點觀察:
表面上看奔馳快速推出了大量純電車型,僅EQ系列車型在國內就有5款在售,在數量上或許比競爭對手布局得更快但企圖以油改電來哄騙消費者,終究是要付出代價的。
多款車型月銷個位數,不僅讓奔馳顏面掃地,更損害了奔馳的品牌形象,即便推出了真純電產品,也不一定能獲得消費者的信任。
傳統車企如何向新能源轉型?其實國內車企已經有了不少成功案例,那就是需要潛下心來攻克核心技術,并認真了解消費者需求。
但對于奔馳來說,除了需要加強自身的產品實力外,在新能源市場更要面臨強大的中國汽車品牌以及造車新勢力的挑戰(zhàn),它們無論是在三電技術,還是智能科技方面,甚至是豪華感都有了與奔馳一較高下的實力。所以未來的豪華車市場未必再是BBA三分天下,而是將進入一個群雄逐鹿的時代。